一、福榕宮沿革與簡介
大竹村福榕宮因大榕樹而得名,主神為福德正神,其神威顯赫、庇祐地方、經熱心地方人士集資整建廟宇,並在吳錦木大德捐建金爐,於民國七十四年二月入火安座。道路拓寬,再增建牌樓、圍牆、涼亭、促成為優質的休閒區。近因金爐年久不敷使用,拜亭失修,經爐下眾弟子集資募款,各界善心大德捐款,並於民國九十七年農曆八月十三日完工啟用。
福榕宮位於本村之竹高厝地區,現任之主任委員為許清輝先生。
2009年3月6日 星期五
2009年3月5日 星期四
二、福榕宮的歷史緣由
二、福榕宮的歷史緣由
在未興建福榕宮廟宇以前,早在百年前當地民眾就在此地有祭祀土地公的習俗,經由當地老一輩居民口述得知,最早期在大榕樹旁邊有三個大石頭堆疊一起,當地人就以這三個石頭來做膜拜,古時人們相信石頭是具有神秘生成力和行動力的神聖東西,膜拜石頭是自然崇拜的一種,為一源遠流長的民間信仰。
而且根據許主委之說明,因為下樟空地區並沒有土地公廟,所以下樟空地區的人們,就到福榕宮捻香祭拜。後來當地居民利用磚、水泥蓋了小小一間的石屋,而且在早期是本宮在早期是一間很小的廟宇,約莫三尺高,並再同時打造一尊土地公的神像供民眾祭祀,才逐漸形成了一間土地公廟。如果信眾要將手中的清香插入香爐中,需要彎腰才能完成,相當的不方便。再加上約數十年前的一場暴風雨,所倒下來的樹枝,重重的壓垮了小廟,所以在民國73年(歲次甲子年),進行重建工程,並在民國74年(歲次乙丑年)完成重建,並約於當年進行入火的作業。
早期的福榕宮維護基金來源,是由當年的爐主以每戶的丁口數,向每戶收取維護金,以統籌宮內之各項雜支開銷,而所有的記錄皆由爐主自行製作。直到民國87年成立管理委員會之後,一切支出才經由管理委員會,做個完整的紀錄。
第一、二屆主任委員為許添發老先生(今年85歲)。
另外,根據許添發老先生的說明,原本大彰路路並不寬,車輛很難通行,後來向鄉公所提出拓寬申請,路才變得現今這樣寬的寬度。而且,福榕宮在早期的時候並沒有像今天所看到的圍籬與涼亭,後來經過向縣議員邱建富陳情,由縣政府補助了兩百多萬元,才興建了圍籬與涼亭,而週遭的居民因為不用出半毛錢,感到相當的高興。
二、福榕宮的歷史緣由 |
在未興建福榕宮廟宇以前,早在百年前當地民眾就在此地有祭祀土地公的習俗,經由當地老一輩居民口述得知,最早期在大榕樹旁邊有三個大石頭堆疊一起,當地人就以這三個石頭來做膜拜,古時人們相信石頭是具有神秘生成力和行動力的神聖東西,膜拜石頭是自然崇拜的一種,為一源遠流長的民間信仰。
而且根據許主委之說明,因為下樟空地區並沒有土地公廟,所以下樟空地區的人們,就到福榕宮捻香祭拜。後來當地居民利用磚、水泥蓋了小小一間的石屋,而且在早期是本宮在早期是一間很小的廟宇,約莫三尺高,並再同時打造一尊土地公的神像供民眾祭祀,才逐漸形成了一間土地公廟。如果信眾要將手中的清香插入香爐中,需要彎腰才能完成,相當的不方便。再加上約數十年前的一場暴風雨,所倒下來的樹枝,重重的壓垮了小廟,所以在民國73年(歲次甲子年),進行重建工程,並在民國74年(歲次乙丑年)完成重建,並約於當年進行入火的作業。
早期的福榕宮維護基金來源,是由當年的爐主以每戶的丁口數,向每戶收取維護金,以統籌宮內之各項雜支開銷,而所有的記錄皆由爐主自行製作。直到民國87年成立管理委員會之後,一切支出才經由管理委員會,做個完整的紀錄。
第一、二屆主任委員為許添發老先生(今年85歲)。
另外,根據許添發老先生的說明,原本大彰路路並不寬,車輛很難通行,後來向鄉公所提出拓寬申請,路才變得現今這樣寬的寬度。而且,福榕宮在早期的時候並沒有像今天所看到的圍籬與涼亭,後來經過向縣議員邱建富陳情,由縣政府補助了兩百多萬元,才興建了圍籬與涼亭,而週遭的居民因為不用出半毛錢,感到相當的高興。
2009年3月4日 星期三
三、福榕宮的祭祀活動
三、福榕宮的祭祀活動
一年當中農曆二月初二是頭一次拜土地公,民眾會將拜完豐盛的食物拿給家人和傭人吃,也就是一般所謂的打牙祭,一年當中頭一次打牙祭,所以叫做作「頭牙」。福榕宮會在每年的農曆二月初二舉辦頭牙,並且舉行誦經大會。
年中農曆八月十五日中秋節為土地公的誕辰,福榕宮會提早在農曆八月十三日舉辦祭祀活動,這天也是福榕宮一年一度的大盛事,每年的這天上午都會舉辦盛大的布袋戲給神明看,下午則會請誦經團來舉行誦經大會,並且提供祭祀的貢品給當地民眾享用,以保佑平安。
而到了農曆十二月十六日為一年當中最後一次拜土地公,這最後一次的打牙祭就稱之為「尾牙」。尾牙在台灣民間是非常盛行的活動,尤其現在是工商業發達的時代人際的關係非常重要,年關歲尾老闆宴請同仁及業務相關的人員是非常重要節目,過年是和家人團聚的日子而尾牙就成了與家人以外的人共同歡渡的時刻。福榕宮也不例外會在年尾農曆十二月十六日舉辦尾牙,也會有布袋戲及誦經團來慶祝。
三、福榕宮的祭祀活動 |
一年當中農曆二月初二是頭一次拜土地公,民眾會將拜完豐盛的食物拿給家人和傭人吃,也就是一般所謂的打牙祭,一年當中頭一次打牙祭,所以叫做作「頭牙」。福榕宮會在每年的農曆二月初二舉辦頭牙,並且舉行誦經大會。
年中農曆八月十五日中秋節為土地公的誕辰,福榕宮會提早在農曆八月十三日舉辦祭祀活動,這天也是福榕宮一年一度的大盛事,每年的這天上午都會舉辦盛大的布袋戲給神明看,下午則會請誦經團來舉行誦經大會,並且提供祭祀的貢品給當地民眾享用,以保佑平安。
而到了農曆十二月十六日為一年當中最後一次拜土地公,這最後一次的打牙祭就稱之為「尾牙」。尾牙在台灣民間是非常盛行的活動,尤其現在是工商業發達的時代人際的關係非常重要,年關歲尾老闆宴請同仁及業務相關的人員是非常重要節目,過年是和家人團聚的日子而尾牙就成了與家人以外的人共同歡渡的時刻。福榕宮也不例外會在年尾農曆十二月十六日舉辦尾牙,也會有布袋戲及誦經團來慶祝。
2009年3月3日 星期二
四、關於福德正神Fu Teh Cheng Shen (God of the Land)介紹(一)
四、關於福德正神Fu Teh Cheng Shen (God of the Land)介紹
關於福德正神的傳說有很多,有傳福德正神姓張名福德,生於周武王二年二月二日,從小就是個天資聰穎又極為孝順的小孩;三十六歲時,當上朝廷的總稅官,為官廉正;到了周穆王三年才過世,享年一零二歲。神奇的是,他死後三天後,容貌都沒有改變;有一貧窮人家用四塊大石圍成石屋奉祀牠,過了不久,居然由貧轉富,百姓都相信是神恩保佑,於是合資建廟並打造金身膜拜,因此生意人常祭拜牠。另傳土地公為周朝士大夫的家僕,為避免讓小姐受凍,乃脫衣給小姐穿,自已只穿單薄的衣物,卻因受不了寒冷的天氣而凍死。就在此時,天空顯現『南天門大仙福德正神』的景象,士大夫感謝祂的恩德,於是建廟奉祀。周武王時,贈封后土,後世尊為土地公。
天有天的神,地也有地的神,一般屬於土地的神,除了地母娘娘之外,最普遍的應該算是土地公的信仰了,而且台灣地區數量最多的廟宇也非土地公莫屬了,台灣俗話有所謂的「田頭田尾土地公」「莊頭莊尾土地公」「街頭街尾土地公」的俗話,就是在說明土地公廟的無所不在了。除了農民祭拜外,一般商店也都會祭祀土地公,有些車站裡也有奉祀土地公的廟,這也都說明了土地公信仰的普遍。
除了信仰的普遍外,有關土地公的傳說更是不勝枚舉,有人說他生前是善士,有人說他是地方官,百姓為了感激他,供奉他為土地公,這說明了土地公是好人的象徵,死後英靈化身為神,祂原始的職能是土地或邊境域的守護神,由於民間社會需要祂,因此祂被當作神來拜,現時的土地公不但是庄里眾落,或水溝墳墓等的守護神,同時也是社會雜務和治安維護的神,所以土地公成為忙碌而萬能的神。
關於福德正神的傳說有很多,有傳福德正神姓張名福德,生於周武王二年二月二日,從小就是個天資聰穎又極為孝順的小孩;三十六歲時,當上朝廷的總稅官,為官廉正;到了周穆王三年才過世,享年一零二歲。神奇的是,他死後三天後,容貌都沒有改變;有一貧窮人家用四塊大石圍成石屋奉祀牠,過了不久,居然由貧轉富,百姓都相信是神恩保佑,於是合資建廟並打造金身膜拜,因此生意人常祭拜牠。另傳土地公為周朝士大夫的家僕,為避免讓小姐受凍,乃脫衣給小姐穿,自已只穿單薄的衣物,卻因受不了寒冷的天氣而凍死。就在此時,天空顯現『南天門大仙福德正神』的景象,士大夫感謝祂的恩德,於是建廟奉祀。周武王時,贈封后土,後世尊為土地公。
天有天的神,地也有地的神,一般屬於土地的神,除了地母娘娘之外,最普遍的應該算是土地公的信仰了,而且台灣地區數量最多的廟宇也非土地公莫屬了,台灣俗話有所謂的「田頭田尾土地公」「莊頭莊尾土地公」「街頭街尾土地公」的俗話,就是在說明土地公廟的無所不在了。除了農民祭拜外,一般商店也都會祭祀土地公,有些車站裡也有奉祀土地公的廟,這也都說明了土地公信仰的普遍。
除了信仰的普遍外,有關土地公的傳說更是不勝枚舉,有人說他生前是善士,有人說他是地方官,百姓為了感激他,供奉他為土地公,這說明了土地公是好人的象徵,死後英靈化身為神,祂原始的職能是土地或邊境域的守護神,由於民間社會需要祂,因此祂被當作神來拜,現時的土地公不但是庄里眾落,或水溝墳墓等的守護神,同時也是社會雜務和治安維護的神,所以土地公成為忙碌而萬能的神。
2009年3月2日 星期一
四、關於福德正神Fu Teh Cheng Shen (God of the Land)介紹(二)
福德正神或稱土地公,土地公是管理土地之神。民間以其造福鄉里德澤萬民所以尊稱為「福德正神」 。客家人則和炙「伯公」。
究竟「伯公」 是什么神呢?他原來就是「地神」 ,也就是一種 自然神。中國自古代起就已經祭地神了。人們為有土地才能夠生長五谷,有了五谷才能養活人類。對于土地漸漸的發生感謝之念后來便把土地視為神明。尤其中國以農立國,一般的人怎樣重視土地神,由此可猜想而知。
歷史由來
中國古代即有祭祀土地的儀式,在《禮記》載有「天子社稷皆大牢, 諸侯社稷皆小牢。」
社是土神,稷是谷神,天子祭地神,以牛羊豬三牲為大牢,而諸侯祭地神,則以羊豬二牲為小牢。
中國古代設金、木、水、火、土五行之官,五官之長稱正,《左傳》注有:「五正,五官之長」 ,又注「 士正曰后土」, 后土既為土官之名,亦為土神之名。
據《白虎通》謂:「社,土地之神也。」又謂:「為天下求福報功,人非土不立,非谷不食,故封土立社。」《禮記》亦謂:「王為群性立社,又謂:「社,后土也,使民祀焉」。并蔬「后土,即社神也。」
《通俗篇》謂:「今凡社神,俱呼土地。」《楚辭》謂:「土伯。」《五經異義》謂:今人謂社神為社公。」 根據以上各種古書記載中,已有后土、土正、社神、社公、土地、土伯各稱呼,或因社神管祈福報功,而有「福德正神」的尊稱 。
在中國各地以稱土地老爺,或稱土地爺爺為多。而在台灣地區,則以「福德正神」及「后土」居多,有的稱為「土地公」、「伯公」、或「福神」 。又在城鎮及廟祠多用「福德正神」字樣,在郊野及墓地則慣用「后土」 。
《禪林象器箋》謂:「土地神,守護地方之神。」由此看來,古代的社已遍及各地。先民移居台灣,開拓蠻荒,胼手胝足,辛勤開墾,內心自然產生對于土地祈求恩賜丰收,以得生存的禱望,不僅視土地之神能護佑五谷丰收,且能保佑家畜興旺,人與天爭,祈神保佑,自屬難免,致有「田頭出尾土地公」之說。
土地公的來歷,實際上是綜合了古代君主所祭一天,地、社、稷」中的地祗和社、稷之神﹔本來天地之神,民間是不得祭祀的,大概是后來土地公出「自然神」進化為「人格神」,民間才為他雕像來崇拜。土地公由「自然神」進化為「人格神」,掌管一小地方,如一區、一里、一鄰之事,是個小劉,只能鎮壓小鬼怪,所以人們對土地公的祈求也不大。比方說希望他坐鎮在街頭巷尾,求「興利發財」而已。雖然只是個小神,但在他管轄地區內,也不能看輕他,俗語說:「得罪土地公,飼無雞」。就是這個意思。
究竟「伯公」 是什么神呢?他原來就是「地神」 ,也就是一種 自然神。中國自古代起就已經祭地神了。人們為有土地才能夠生長五谷,有了五谷才能養活人類。對于土地漸漸的發生感謝之念后來便把土地視為神明。尤其中國以農立國,一般的人怎樣重視土地神,由此可猜想而知。
歷史由來
中國古代即有祭祀土地的儀式,在《禮記》載有「天子社稷皆大牢, 諸侯社稷皆小牢。」
社是土神,稷是谷神,天子祭地神,以牛羊豬三牲為大牢,而諸侯祭地神,則以羊豬二牲為小牢。
中國古代設金、木、水、火、土五行之官,五官之長稱正,《左傳》注有:「五正,五官之長」 ,又注「 士正曰后土」, 后土既為土官之名,亦為土神之名。
據《白虎通》謂:「社,土地之神也。」又謂:「為天下求福報功,人非土不立,非谷不食,故封土立社。」《禮記》亦謂:「王為群性立社,又謂:「社,后土也,使民祀焉」。并蔬「后土,即社神也。」
《通俗篇》謂:「今凡社神,俱呼土地。」《楚辭》謂:「土伯。」《五經異義》謂:今人謂社神為社公。」 根據以上各種古書記載中,已有后土、土正、社神、社公、土地、土伯各稱呼,或因社神管祈福報功,而有「福德正神」的尊稱 。
在中國各地以稱土地老爺,或稱土地爺爺為多。而在台灣地區,則以「福德正神」及「后土」居多,有的稱為「土地公」、「伯公」、或「福神」 。又在城鎮及廟祠多用「福德正神」字樣,在郊野及墓地則慣用「后土」 。
《禪林象器箋》謂:「土地神,守護地方之神。」由此看來,古代的社已遍及各地。先民移居台灣,開拓蠻荒,胼手胝足,辛勤開墾,內心自然產生對于土地祈求恩賜丰收,以得生存的禱望,不僅視土地之神能護佑五谷丰收,且能保佑家畜興旺,人與天爭,祈神保佑,自屬難免,致有「田頭出尾土地公」之說。
土地公的來歷,實際上是綜合了古代君主所祭一天,地、社、稷」中的地祗和社、稷之神﹔本來天地之神,民間是不得祭祀的,大概是后來土地公出「自然神」進化為「人格神」,民間才為他雕像來崇拜。土地公由「自然神」進化為「人格神」,掌管一小地方,如一區、一里、一鄰之事,是個小劉,只能鎮壓小鬼怪,所以人們對土地公的祈求也不大。比方說希望他坐鎮在街頭巷尾,求「興利發財」而已。雖然只是個小神,但在他管轄地區內,也不能看輕他,俗語說:「得罪土地公,飼無雞」。就是這個意思。
2009年3月1日 星期日
四、關於福德正神Fu Teh Cheng Shen (God of the Land)介紹(三)
台灣各地的土地公,真是多得無法計算,無論是走在街頭巷尾,田間鄉野,到處都可看到伯公廟,以斷定本省伯公廟之多,有如天上星辰,所以有「田頭田尾土地公」的俗諺。
台灣的諸神祭神中,對土地公的信仰,人數最多。事實上,民間對土地公祭拜的信念,也隨身時代背景的變遷而逐漸改變,土地神不僅是農人祭拜的神,由于他能使農人致富,而轉化為「財神」,目前的礦業、漁業、商業以及金融建筑業者,也都祭祀土地神,期望能從土地神的財富中,分享利潤。土地神的信仰意識隨著時代社會的變遷由司掌土地之神,而兼職財神成為現代社會各階層人士普遍祭拜的神明。
民間傳說伯公原為對自然的崇拜信仰,而在中國的民間俗念中,總喜歡將神明予以人格化而加以傳說贊揚。人格化的伯公是誰呢?其說法不一。流傳于民間的傳說甚多,下列摘要介紹几種。據說,伯公為周朝官吏,名叫張福德為人公正,體恤姓生活困苦,做了許多善舉,但他死后,接任的官吏,上下交征無所不欲民不堪言。這時人民想到張福德為政之好處,念念不忘,終于建廟祭祀,取其名而尊稱為「福德正神」。
又說在周朝,有叫張福德者,是當代上大夫的家仆。他的主人赴遠地上官就任,家中只留有愛女,其幼女思念心切,欲往見父親,張福德乃伴她千里尋父,途中遇到風雪,女孩受凍將死,張福德脫其衣保護她,她的性命雖然保住,張福德自己卻凍死。臨終時空中顯現「南天門大仙福德正神」九字,蓋為忠仆之封號。上天夫感念忠誠,建廟祭祀。周武王贈號「后土」 ,后世稱為土地公。
又有一說,昔時一老翁,于路上拾得 卵一個,帶回家讓母雞孵,孵出一條蛇來,老翁飼養于家中。不料有一天老翁外出時,該蛇闖出捕食鄰人雞鴨,老翁知悉后,乃將蛇放逐于山中。但在此后,蛇經常加害人畜,皇帝則布令除其禍害,但是沒人敢冒險嘗試。此時老翁遂奮勇而去,將蛇刺殺。老翁要求皇帝賜他為公,此后就司掌土地,而稱為土地公。
另有說,昔時有位老翁,專精于農事,熱心公益,溫厚篤實,指導人們灌溉耕作,廣教人民殖產,使人們從土地種植中獲得收益。死后人們紀念其恩澤而祭祀他尊稱為「地公」 。
還有傳說古代有個人,名唐簫,此人身體肥滿,死時留白發黑髯,其像貌有福德之相。生前,精于農漁又以常救恤貧民而其家財卻從未因此而失。蓋因土地公的財富,必出天上源源而來,用之不盡。
「后土」在台灣民間即為守墓之神,也是土地公。 據傳秦始皇,筑萬里長城,征用天下壯丁。孟姜女的丈夫筑城而死,孟姜女夫妻情深爬山越嶺,萬里尋夫,聞知夫已故,悲痛交集,淚洒長城,以致城崩八百里,露出白骨無數,孟姜女難覓夫骨,見一老翁,謂:「你咬破食指,血滴白骨,染血的就是你丈夫的骨骸。」 果然尋到夫骨。當她抱骨歸途中,漸生皮肉,似將生還,老翁恐死者生還有違天命,乃教孟姜女說「 抱骨踏途不便,可以裝袋背負」。女依所言,遺骨松散,恢復原狀,孟姜女不悅,責怪老翁誤事,老翁慨允為其丈夫守墓土,這就是基地前旁必有「后土」的由來。
從述「地公」 人格化的形象來看,土地公心腸善良,溫厚篤實,樂于助人,這咱形象便是「土地上」神像的來源。
台灣的諸神祭神中,對土地公的信仰,人數最多。事實上,民間對土地公祭拜的信念,也隨身時代背景的變遷而逐漸改變,土地神不僅是農人祭拜的神,由于他能使農人致富,而轉化為「財神」,目前的礦業、漁業、商業以及金融建筑業者,也都祭祀土地神,期望能從土地神的財富中,分享利潤。土地神的信仰意識隨著時代社會的變遷由司掌土地之神,而兼職財神成為現代社會各階層人士普遍祭拜的神明。
民間傳說伯公原為對自然的崇拜信仰,而在中國的民間俗念中,總喜歡將神明予以人格化而加以傳說贊揚。人格化的伯公是誰呢?其說法不一。流傳于民間的傳說甚多,下列摘要介紹几種。據說,伯公為周朝官吏,名叫張福德為人公正,體恤姓生活困苦,做了許多善舉,但他死后,接任的官吏,上下交征無所不欲民不堪言。這時人民想到張福德為政之好處,念念不忘,終于建廟祭祀,取其名而尊稱為「福德正神」。
又說在周朝,有叫張福德者,是當代上大夫的家仆。他的主人赴遠地上官就任,家中只留有愛女,其幼女思念心切,欲往見父親,張福德乃伴她千里尋父,途中遇到風雪,女孩受凍將死,張福德脫其衣保護她,她的性命雖然保住,張福德自己卻凍死。臨終時空中顯現「南天門大仙福德正神」九字,蓋為忠仆之封號。上天夫感念忠誠,建廟祭祀。周武王贈號「后土」 ,后世稱為土地公。
又有一說,昔時一老翁,于路上拾得 卵一個,帶回家讓母雞孵,孵出一條蛇來,老翁飼養于家中。不料有一天老翁外出時,該蛇闖出捕食鄰人雞鴨,老翁知悉后,乃將蛇放逐于山中。但在此后,蛇經常加害人畜,皇帝則布令除其禍害,但是沒人敢冒險嘗試。此時老翁遂奮勇而去,將蛇刺殺。老翁要求皇帝賜他為公,此后就司掌土地,而稱為土地公。
另有說,昔時有位老翁,專精于農事,熱心公益,溫厚篤實,指導人們灌溉耕作,廣教人民殖產,使人們從土地種植中獲得收益。死后人們紀念其恩澤而祭祀他尊稱為「地公」 。
還有傳說古代有個人,名唐簫,此人身體肥滿,死時留白發黑髯,其像貌有福德之相。生前,精于農漁又以常救恤貧民而其家財卻從未因此而失。蓋因土地公的財富,必出天上源源而來,用之不盡。
「后土」在台灣民間即為守墓之神,也是土地公。 據傳秦始皇,筑萬里長城,征用天下壯丁。孟姜女的丈夫筑城而死,孟姜女夫妻情深爬山越嶺,萬里尋夫,聞知夫已故,悲痛交集,淚洒長城,以致城崩八百里,露出白骨無數,孟姜女難覓夫骨,見一老翁,謂:「你咬破食指,血滴白骨,染血的就是你丈夫的骨骸。」 果然尋到夫骨。當她抱骨歸途中,漸生皮肉,似將生還,老翁恐死者生還有違天命,乃教孟姜女說「 抱骨踏途不便,可以裝袋背負」。女依所言,遺骨松散,恢復原狀,孟姜女不悅,責怪老翁誤事,老翁慨允為其丈夫守墓土,這就是基地前旁必有「后土」的由來。
從述「地公」 人格化的形象來看,土地公心腸善良,溫厚篤實,樂于助人,這咱形象便是「土地上」神像的來源。
2009年2月1日 星期日
訂閱:
文章 (Atom)